道教的起源与发展

[返回]
详细信息

道教是我国的传统宗教,已经有1800余年的历史了,其理念是顺应自然。

道教将老子奉为教祖,以《道德经》为其主要经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道教往上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人渴求长生不死的心理和行为,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就已表现出他们对生命存在的顽强追求,如这一时期的“山顶洞人”曾在死去的同伴身上撒上一些象征生命之红色的赤铁粉,以图唤回逝者的生命。到了春秋时期,老子著《道德经》五千言,阐发了一套关于宇宙万物产生、存在及运动变化的理论,认为“道”是宇宙万物得以产生的根源及赖以存在的本体,主张人的活动应当遵循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由此开创了道家学派,自此中国的道教初见雏形。

东汉末年,张道陵作《道书》二十五篇从而创立了天师道。在中原地区,张角创立了太平道,组织民众举行反抗东汉王朝的起义。天师道和太平道的出现,令道教开始成为有严密思想体系和组织制度的教团也是道教成熟宗教形态正式形成的标志.两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中涌现出了大批新的道经,并出现了许多新兴的道派,这段时期道教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仪范方面都在之前基础上进行完善。

到了唐宋时期,道教不仅信徒众多、宫观广布、倍受尊崇,而且在教理教义、修行方法、科仪制度等方面也有了巨大的进步。这一时期,传统的道派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继续发展,如由上清派演化而来的茅山宗在唐宋时就十分显跃,灵宝派演化而来的阁皂宗也于北宋初在江西阁皂山兴起:张道陵创立的天师道,至北宋时又开始在江西龙虎山显露声势,被称为龙虎宗,南宋时,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被宋理宗诏命提举为三山符路兼御前诸官观教门公事。从此,龙虎宗成为“三山符路”的领袖。

宋金之际,王重阳创立了全真道,令内丹修炼功夫及灵瑰成仙学说逐渐在道教中占据了主流地位。全真道力倡儒释道三教合一,主张“性命双修”,追求“真身飞升”,并有一套较头严密的组织制度。元朝时,该道派因丘处机曾西行劝诫成吉思汗,而一度受到蒙元统治者的大力扶持,短期内即传遍了全国。由于全真道有着显赫的政治地位和庞大的宗教势力,所以在吉方传布的“南宗”等主修内丹的道派也以全真弟子自居,纷纷融合而聚集在了“全真”的旗帜之下。与此相应,,龙虎宗、茅山宗、阁皂宗以及其他一些符路道派纷纷归聚于“正一道”的旗下。

明中叶以后,道教逐渐失去了统治者的扶持,但其在中国民间却仍然保持着巨大的影响力,许多新兴的民间宗教都与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些边远地区的道教活动也依然兴盛。到封建社会后期,道教衰落,戒律废驰。二十世纪初封建社会解体后,不可避免地受到严重冲击,教产被不断剥夺和蚕食,道人流离失所,典籍残缺。在军阀混战、日寇入侵、内战不断的半个世纪里,中国道教与中华民族同样沉沦于苦难,真正的振兴是不可能实现的。

新中国的建立,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创造了条件,同时也给中国道教的复兴带来了机遇。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宗教政策得到落实,各地宫观得以恢复重建,新一代师才层出不穷,道教文化的阐扬与交流日益广泛。时至今日,可以说,从宏观大局来看,中国道教正处于近代以来的最佳状态,又站在了历史发展新的起点,在政治上具有国家承认的、与其他宗教团体或社会团体平等的合法地位,在信仰上具有宪法保障的充分自由,在思想上对于教理教义的理解阐扬不受束缚,在经济上不仅得到国家免税政策的优待,而且由于身处中国社会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物质条件的优越也达到历史的新高峰。这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党的宗教方针政策的正确引导下,克服种种困难而取得的。这种局面来之不易,值得我们倍加珍惜。纵观道教上千年来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当宗教的发展能够有利于统治阶层能够有利于社会发展和稳定,就能够得到各阶层的支持和宽容,反之,就可能遭受苦难和挫折。宗教若想在中国立住脚跟并健康发展,必须依存于国家,必须服从国家的最高利益和民族的整体利益,必须适应赖以生存的社会。

下一篇:没有了!